看见海南网
当前位置:看见海南网 > 看见临高 > 正文

“哩哩美”,如怨如诉的渔歌,悠远流长的渔家文化

在临高县新盈渔港,有一个“大海生新盈,新盈生‘哩哩美’,‘哩哩美’生万象”的说法。这里几乎家家离不开海,户户离不开船,人与大海难分难离,所以说大海生新盈;这里早晚都能听到男对女、老对少、街对巷、船对船、海对岸的渔歌对唱,歌声如怨如诉,又抑扬顿挫,所以说新盈生“哩哩美”;人们的喜怒哀乐、爱恨情仇、自然景象、民俗画、风情画,还有生命岁月中绵延不断的长歌,都融入“哩哩美”的美妙韵律,形成一个“哩哩美”生万象的境界之美。

优美的韵律长期流传,“哩哩美”不仅与当地渔民须臾不分,且又冲出岛外,影响全国,甚至还在亚洲地区颇有名气。

临高新盈地区为什么会出现歌海般的境地?只有充分揭开“哩哩美”文化格调之奥秘,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对其内涵的认识方式,使审美认识获得升华。

浓郁的“海洋文化”韵味

“哩哩美”既是一种民间流行的渔歌,更是一种文化。那么,它又蕴含着何种文化内涵呢?在悠久而灿烂的华夏文明长廊里,它可算哪一类文化?是高雅之乐,还是低俗之音?它具有两种重要的文化内涵。

首先,“哩哩美”具有比较浓郁的“海洋文化”属性。有关权威专家认为,按照文化的一般历史特性来阐述,文化有“红色文化”与“蓝色文化”之分。“红色文化”为农耕文化;“蓝色文化”为海洋文化。还有一种观点,认为中国“红色文化”浓郁,而“蓝色文化”平淡。虽然也有“海洋文化”,但从来没有形成主流,形成主旋律。

新盈港是海南岛比较重要的港口之一,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,是一个具有一定限度开放、包容的地区。据相关史料证明,近代即清代以来,新盈地区利用其具有的港口优势,出海打鱼以及出岛、下南洋经商的比较多。外来经商的船只,尤其是疍家船只来往的也不少。新盈地区妇女长期以来十分活跃,其足迹遍及全国各地,甚至还远涉东南亚地区。新盈地区的对外开放态势,是一种“向海发展”“向海谋生”,当然,这种发展是十分艰难的、辛酸的。但是,由这样的“向海发展”“向海谋生”而演绎出来的“哩哩美”,其韵律“海味”十足,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海洋文化的开放性、包容性内涵。

翻开《临高县志》,无法找到有关“哩哩美”渔歌到底源于何因,起于何时的文字记载,但从民间几个起源传说,也可以追溯到每个传说背后都有一个与大海有关的美妙凄婉的故事。一是源于一个古老的反抗封建婚姻的美丽爱情故事。疍家姑娘妹雷与当地男子阿马在劳动中产生爱情,因财主家财多势大,想把妹雷抢走,阿马通过演唱“哩哩美”来战胜财主,并寻找到妹雷,有情人终成眷属;二是起源于一个“打鱼夫妻对唱”的传说:一对恩爱夫妇,丈夫每天摇着一只小舢板出海打鱼,不管是空手而返还是满载而归,渔妇都要在岸边悬壶与丈夫渔歌对唱,苦中作乐。有一天丈夫出海打鱼碰到台风,与小船一同葬身大海,渔妇岸上泣唱渔歌“哩哩美”,一直唱了几天几夜,既哭海又哭夫,哀怨凄婉;三是“男女对歌定情”的传说。当地渔区一带,自古以来都有对歌定情的民俗。相亲之日,男女双方都穿着新衣服,天气好时到野外,天气差时在室内,双方都带一些哥们、姐妹来做伴。首先,双方要过“目测关”,然后过“哩哩美”对唱关。对唱内容离不开闯海与岸上生活话题,以此考察对方的情商与情感,有的要对唱几天几夜,直到双方都满意才拍板成婚,这叫“一歌定婚姻”;另外,还有一些传说,如“祭海神对歌”,海船开海日,按照当地民俗举行祭海仪式,人与神对唱,以期达到“神欢人乐”;如“结婚对唱渔歌”,结婚当晚,新郎的哥们和伴随新娘来的外村姐妹,都以渔歌对唱来交友,唱到情深处,一直唱到天亮;又有“男女殉情吟歌”传说,一般是发生在男女双方对爱情婚姻绝望或对出海打鱼生活困境绝望,其演唱十分哀怨、凄惨等等。

其次,“哩哩美”的唱腔旋律具有海洋文化忧郁美的特点。

从“物哀叙事”的审美观出发,无美不忧郁,不仅是民歌之美令人忧郁,而且美到极致的风景也可令人忧郁。最是沧桑起风情。“哩哩美”起源于当地渔民长期沧桑苦难的生活,大歌大忧《哩哩美》,乃其韵律忧郁特点。据当地渔民称,以前渔民出海打鱼的船只,大多是小舢板,很难经受得了大风大浪。渔翁出海,风雨飘摇,晃晃悠悠,忧心忡忡。如果遇到大风大浪,又没有什么天气预报告知,船只来不及返航,经常有整条船只被风浪掀翻,渔民葬身鱼腹的悲剧发生。对此,岸上的渔妇们整日都是忧心忡忡,因海而生的渔歌“哩哩美”,其唱腔自然而然地带有忧郁的情感与旋律。

忧郁的“疍家唱腔”旋律

有人还分析,“哩哩美”忧郁式唱腔旋律具有“疍家唱腔”特点。从其唱词语言的运用特色来看,“哩哩美”的遣词、唱腔、板式等都与临高当地的山歌、民歌没有什么语脉关系,当地的山歌、民歌的语音特点是一音一字或双音一字,唱腔节奏跳跃快,音质较强,而“哩哩美”则是几个音节一字,甚至十几、二十来个音节一字,拖腔缓慢,音质低沉。还有,疍家之调与渔家之腔结合而生。据当地老人称,一家一户一条船的疍家一年到头都是在大风大浪之中艰难度日,全家生活甚至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。疍家海上三分命,渔民陆地低头行,正是其真实写照。疍家特点是船与船之间通婚,但他们来到当地附近海域打鱼,久而久之,疍家小伙也会跟当地姑娘产生感情,在劳动与爱情中耐不住对疍家渔歌的技痒,而演唱出情歌来。因疍家居所漂泊不定,生活艰辛,这种对唱式的渔歌,其内容多为哀怨、忧伤,腔调比较缓慢、低沉。当地海边少女虽然性情活泼、热情、开朗,但双方对唱,将忧思与情感揉在一起,抒发出哀怨、缓慢的旋律。

“哩哩美”的“忧郁式”与“红土山歌”的“忧郁式”有着明显不同。“红土山歌”的“忧郁式”是农耕文明,如古代出征歌,描写战争连年不断,男子上战场后,或战死疆场,或“十五从军征,八十始得归”,余下妻子扶养子女,度日如年,整日忧思远征的丈夫,盼望战争早日结束,丈夫能安全归来,这种和着泪水演唱的山歌,忧郁成分较多。还有,如忧家庭生计、忧土地、忧农情、忧乡里邻里之矛盾等,由此演唱的民歌,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内涵的忧郁格调。而渔歌“哩哩美”的忧郁式,则大多向海而发,包括“爱海”“怕海”“恨海”“怨海”“怒海”“向海”“赶海”等内涵。如“有船与无船”的忧郁,“闯海者与岸上人”的忧郁,海边“男欢女爱”的忧郁,“开海与禁海”的忧郁,等等。

“哩哩美”忧郁式旋律为什么从古到今歌不中断?因为它的沧桑风情不断,人们的忧郁不断,所以歌声也不断。新时期以来,“哩哩美”原有的那种沧桑的忧郁、缓慢腔调虽有改变,但其原来格调并没有变,即使是欢快的渔歌也基本保持它的原义,从过去的忧伤式忧郁转化为一种豪情开放式的忧郁。如过去“忧”出海打鱼收获不多,难以养家糊口,或忧出海亲人会遇险,整日提心吊胆,现在的渔民海洋捕捞状况有很大改变,造大船、闯深海、赚大钱,有的家庭建造了现代化船只,但渔业生产也面临着渔场资源逐渐枯竭的隐患,危机意识、忧患意识致使“哩哩美”也增加了新的忧郁内涵。虽然这一时期的“哩哩美”增添了许多歌颂新生活、歌颂社会主义的新元素,唱腔也增加了许多跳跃、欢快的旋律,但所表达的忧患意识与思念连绵的意境,基本上还是保持其原生态的忧郁、缓慢的格调。

“哩哩美”的忧郁式旋律传播广远,逐渐影响到全国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先后有许多国内著名专家、学者、艺术家来到新盈地区考察、体验“哩哩美”。20世纪60年代,戏剧大师田汉来到新盈渔港,聆听“哩哩美”那种似水似火、如诉如泣的忧郁美的韵律,令他拍案叫绝,颇为感叹地说:临高“哩哩美”是海南宝岛的文化奇葩之一。1977年,我国著名作曲家黄准来到新盈采风,听了“哩哩美”的忧郁式曲调,乃赞其为“中国最好的渔歌之一”。1971年,革命现代舞剧《红色娘子军》艺术团来到新盈港对“哩哩美”采风,其浑厚、雄壮、抒情的舞曲就糅合了“哩哩美”的忧郁式旋律。之后不久,八一电影制片厂《南海风云》电影剧组自北京来到新盈港体验渔歌“哩哩美”,创作的电影主题歌《西沙,我可爱的家乡》,采用“哩哩美”的忧郁式曲调,其旋律婉转低回,悠扬浑厚,传遍全国大江南北。从此,渔歌“哩哩美”的忧郁式旋律正式登上中国的歌坛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看见海南网 » “哩哩美”,如怨如诉的渔歌,悠远流长的渔家文化

赞 (0)
分享到:更多 ()

评论 0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登陆 注册